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时事政策
2010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010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编辑日期:2010/12/6  作者:佚名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2010年下半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下半年召开的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国内外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战胜困难、迎接“十二五”规划中来,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国分忧的思想,激励他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夏粮再获好收成,投资消费增长趋于协调,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改革开放积极推进,就业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正确认识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形势,一是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上,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三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抓好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继续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和引导;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战胜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应对复杂不定的市场影响,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夏粮在连续六年增产的高基数上再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自给率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较高水平,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有力。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平稳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较好,工资性收入普遍增加。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比重逐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发达地区重点抓公共服务均等化,欠发达地区更多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和收入的统筹,取得了明显成果。但同时,由于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和全球农业相互交织,其运行状态和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不容乐观,任务异常艰巨。做好下半年农业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深刻理解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夏粮生产扶持政策,对战胜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既要看到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要看到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三是要全面了解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今年下半年主要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来开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是:切实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好收成;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努力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三、集中开展“十一五”成就回顾、民族团结、抗洪救灾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要抓住有利契机,挖掘教育资源,集中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一是要集中开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宣传教育。结合今年“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深入宣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成就,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新进展,宣传我国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二是要集中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结合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等重要纪念、节庆日,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广泛进行近代现代史教育,运用翔实的历史事实,深入宣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工作,着眼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要集中开展防汛抗洪救灾成果的宣传教育。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突发多发、甚至重发,一些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汛情发生早,洪涝灾害种类多,受灾程度重,特别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部署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工作,科学调度,统筹安排防汛抗洪救灾和经济工作,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恢复。要将防汛抗洪救灾与四川、青海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取得的成果结合起来,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洪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主心骨,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和决心。四是要集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学生组织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精心设计务实管用的载体,不断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让大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入党,更好地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今年7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全国教育系统的中心工作。高校要采取学习培训、座谈研讨、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普遍知晓,充分认识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等载体,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宣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强大声势,营造广大师生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要着重进行四个方面的学习宣传:一是要学习宣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思想和科学理念,牢牢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个必须”。二是要学习宣传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三是要学习宣传“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学习宣传“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学习宣传“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四是要学习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优秀典型,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五、深刻认识两岸关系大交流局面,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

  2010年以来,两岸关系继续保持和平发展良好势头。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和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积极促成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各领域、各界别往来更加热络,大交流局面已经形成。认识当前台海形势,理解中央对台工作部署,要从以下几点把握:一是要深刻认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意义。框架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的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两岸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经济动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岸大交流的深远影响。两岸关系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过程。新形势下,两岸交流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尤其应当扩大基层民众的交流,从而不断增进两岸同胞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共识,化解和消除部分台湾同胞存在的疑虑,在日益密切的交流交往中,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使命感,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相互扶持的命运共同体。三是要深刻理解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同时,保持两岸关系的正确方向和发展势头,逐步破解政治难题,需要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两岸政治互信。反对“台独”,意味着双方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增强政治互信,有利于双方良性互动,妥善解决两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四是要充分认识反对“台独”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面临“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美国经济保持复苏势头,消费需求显著上升,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复苏势头较好,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拉动日本出口迅速增长;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经济复苏乏力。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发达国家债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主要股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调整,各类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固,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减弱,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世界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超过47%,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核心机制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四是各国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努力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各国均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产业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主要手段。

  二、大国关系继续调整,力量对比变化推进国际体系变革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大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出现新的变化,相互间关系更加复杂。一是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美国继续受一场金融危机和两场反恐战争的拖累,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等名誉扫地,发展模式的光环褪色。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自信心和优越感受挫,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而且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求助对象。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更加主动参与国际事务。“金砖四国”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际力量对比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二是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强调重振美国经济等实力基础,对外推行“多伙伴”外交,巩固与盟友关系,加强同中、俄、印等“影响力中心”合作,更加借重国际机制和多边合作。其他各大国应对美国政策变化,也纷纷调整对外战略。三是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中美关系经历波折,走出低谷;俄美双方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加强合作;日本新内阁重申对美关系为外交基石;美欧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上矛盾突出;新兴大国加强联合;大国间的传统敌友界限越来越模糊,围绕不同议题形成不同组合。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

  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继续交织发展。一是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吉尔吉斯斯坦、泰国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不稳定因素增多,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严峻。以色列袭击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举步维艰。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问题在国际议程中位置前移。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首次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召开。各方对合作应对核安全问题的共识增强,对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期待上升。三是传统军备竞赛更趋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战略边疆”拓展。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加剧。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冰岛火山爆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俄罗斯森林大火的跨国影响引人关注。粮食安全、水资源纠纷等问题突出。国际安全威胁日趋多样化,各种安全问题相互交织,综合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增强。

  四、我国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普遍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我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上升,继续成为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各方对中国的重视进一步增加,同时对我国快速发展的不适应感也进一步增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一是继续办好峰会外交这一重头戏,扩大了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二是“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三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关系,我国同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继续加强。四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五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1]